3727次 2020-08-13 分類:投保攻略
學姐上一次寫文章,聊到了信泰保險的達爾文3號。
朋友一聽,對這個產品動心了,但對這公司還有疑問——這公司好不好啊,怎么沒聽過。
下意識覺得有點不靠譜。
不過,「名氣小」就等于「不靠譜」,「名氣大」才是「靠譜」嗎?
今天我們聊聊。
本文重點
>>買保險,看品牌還是看保障?
>>名氣小的保險公司就不靠譜嗎?
名氣小的保險公司就不靠譜嗎?
很多人不敢買小保險公司產品,就是擔心小公司名不見經傳,今天買了保險,明天就倒閉了怎么辦?保險合同豈不就是一張廢紙?
學姐只想說,您多慮了~
每一家能成立運營的保險公司,都非常不簡單,可以說每一家公司都不小。
首先從源頭說,成立一家保險公司非常非常難,起碼要滿足下面3個條件:
★要持續很有錢。光有錢沒用,法律規定至少要有2億,但目前保險公司的出資情況起碼都要幾十億。
★股東要有實力。信譽良好,行業背景干凈,無違規違法記錄。
★管理者要懂經營。運營一家保險公司沒那么簡單,高管要懂得戰略規劃,要有成體系的公司管理機制。
但即使符合以上3個條件的公司,也不在少數,每年幾百家排隊申請。
每年下發的保險牌照依然稀少,為什么?
因為保險必須是強監管行業,馬虎不得,換句話說,每一個能進入保險業開發保險產品的公司,都不能算實質意義上的“小公司”。
因為它們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成立之后,面對的監管更加嚴格:
◆ 1.有可能被騙取定資金運營管制
《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保監會令2014年第3號的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
>>不能存款于非銀行金融機構
>>不能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建設
>>不能從事創業風險投資
>>不能購買st股票
◆ 償付能力監管
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于2016年1月正式實施,俗稱“償二代”。這套標準幾乎是世界第一流的監管制度,關鍵指標遠超越了歐洲和美國現行的標準。
按照規定保險公司需要每季度公布《償付能力充足率》,償付能力大于100%屬于最低要求。
每一季度銀保監會都會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進行審查,不合格的都會馬上被銀保監會警告。
◆ 再保險機制
通俗來說,就是保險公司給自己買保險,以防一些極端情況的發生,比如911事件。跟再保險公司購買保險能夠分攤自身的風險。
退一萬步說,保險公司還是倒閉了怎么辦?
根據《保險法》第九十二條規定:
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依法宣告破產的,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險公司達成轉讓協議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接受轉讓。轉讓或者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接受轉讓前款規定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的,應當維護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生活在這個國家簡直是幸福,只要是合法生效的保單,無論保險公司如何變遷都依然生效!
監管機構會指定下一家保險公司來接管這些保單,保單的法律效力依然存在。
就是這么瀟灑。
so,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小公司不靠譜的問題。
買保險,看品牌還是看保障?
買空調,想到格力;買手機,想到華為。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了大公司品牌的力量。
它是實力的象征,是消費者能夠感知到的對某事物的直觀印象。
品牌營銷和推廣,也就是不斷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的過程。
然而到了保險,這個特殊的商品。保險品牌對消費者的意義大有不同。
它是安全感、確定性的代名詞。
保險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安全性和安全感密切相關。
今天花了幾千元買保險,明天一覺醒來,總感覺有什么不對…生活沒有改變,身體也沒有變得更好,除了少了幾千元,一切照舊。
它不像買零食、衣服鞋子,拿到手里有確定的物品價值。保險除了那一沓看不太懂的保單和合同,只剩下一點心理價值——面對健康和疾病的心態更樂觀了。
這種“無從感知”的保險特性,讓人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就傾向于找一個強大的品牌做背書,以獲得確定的安全感。
*安人壽、*邦保險很聰明,瞄準人們這種心里,砸錢做了很多品牌推廣。
這是一個一石二鳥的打法,可謂深謀遠慮。
以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占領消費者心智。以堅實的品牌背景,輕松招募代理人。
*安人壽、*邦保險的品牌優勢是建立在對客戶的保障上嗎?
不!是建立在對客戶的心智占領上。
顯而易見,品牌打造對*安人壽來說,是一種營銷策略。
如果說一些“小公司”和“大公司”都在做最大的努力爭取客戶。
那么,他們的路徑和策略是不一樣的。
*安人壽、*邦保險采取的是繞過保險產品本身,用宣傳的手段占領客戶的心智。
而“小公司”,則是把成本都放在保險產品上,設計性價比更高的產品爭奪市場。
也就是說,小公司更注重產品保障,大公司更注重宣傳。
哪家的產品更有利消費者,一目了然。
可吊詭的是,大品牌的營銷策略卻反復被市場證明是“奏效”的。
消費者為此買單,是因為產品為他們提供更好的保障嗎?
不!消費者是在給保險公司的營銷策略買了單。
我給大家舉個真實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我們的長輩,看到央視上的廣告,會說,這個產品應該不錯,畢竟是央視都愿意宣傳。
然而,我們年輕一代都知道,這壓根跟產品沒關系,給錢的就是大爺。
“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靠著洗腦的文案,電視黃金時段的循環播放廣告,砸下3億的廣告費使它C位出道,成為十幾年來最輝煌的保健品。
所以,品牌知名度,一定程度上與消費者沒有必然關系。那是砸錢就可以的事。
當然,你會說能隨隨便便砸一個億打廣告,那也說明公司有實力啊。
對,有實力沒錯,但有實力不代表它就必然會給你賠付。
倒不是說企業沒良心,不賠的理由非常正當,那就是,條款沒寫。
所以,作為一名消費者,你在選擇保險的時候,是關心哪個品牌肯在廣告上砸錢嗎?
顯然不是!
你關心的,是那份給到你的保險合同,上面的字句是如何確認你的保障權益的。
你得知道,哪一樣才是與你利益相關的。
免責申明:本網站提供的文章資料,均由學霸說保險公眾號(盛世創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提供。
本網站不會就任何錯誤、遺漏、或錯誤陳述或失實陳述(不論明示或默示的)承擔任何責任。對任何因使用或不當使用或依據本網站所載的資料而引致或所涉及的損失、毀壞或損害(包括但不限於相應而生的損失、毀壞或損害),本網站概不承擔任何義務、責任或法律責任。
我們是學霸說保險,一個只為提供專業、客觀、中立保險知識的團隊。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學霸說保險】
你可以獲得免費答疑的機會,也可以領取以下福利: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幫你花更少的錢,買對的保險
關注【學霸說保險】
解決你所有的保險疑問
微信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閱讀更多文章